魏武揮:什么樣的社區(qū)最容易失敗
來源:站長新聞 2012-06-07
在廈門的一個會議上和keso相遇,我問了一個問題:一個社區(qū)的風格究竟是運營方決定的,還是用戶決定的?我自己有一個答案:運營方。而keso則偏向于認為是用戶。后來我在微博上發(fā)出了這個疑問,有一個回答得到了keso的認可:運營的風格決定了第一批用戶,第一批用戶則奠定了社區(qū)的風格。
這個答案有一定的道理,但我總覺得還有嘮叨兩句的必要。一個社區(qū)的風格形成,第一批用戶自然很重要,但完全有可能因為第一批用戶,這個社區(qū)就再也起不來了。
值得警惕的一點是,社區(qū)變成一個“IT社區(qū)”。雖然我個人是混跡于IT圈的,但我深知,IT的話題(除了蘋果新手機發(fā)布這類的大事件),大部分話題是非常小眾的——有太多看似IT業(yè)的從業(yè)人員下班后一點也沒有興趣再討論這方面的事了。而通常做社區(qū)的人都出身互聯(lián)網,在圈內或多或少有些人脈(或者知道一點圈內所謂的大拿),引導這批朋友進入一個社區(qū),完全有可能把社區(qū)做成一個IT垂直領域。除非你一開始就打算搞這個,否則這條路其實是條歪路。
第一批用戶也是非常挑剔的用戶,會提不少意見。作為運營者來說,忽視他們的建議是值得注意的事。更重要的是,如何在不傷及他們感情的前提下“忽視”他們。雖然網絡社區(qū)通常意義都是免費的服務,但說到底還是一個商業(yè)產品。而沒有一個產品能夠“無止境地”滿足用戶需要。
這已經涉及到了輕重和細節(jié)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我一向對“魔鬼在細節(jié)”這句話是不太以為然的。魔鬼其實在輕重。第一批用戶對細節(jié)的注意有時候會誤導運營者,在一件不怎么要緊的事情上做到極致和完美,只會讓自己小小的創(chuàng)業(yè)團隊消耗掉原本就不太多的資源。
當成功跨越了初創(chuàng)期,社區(qū)用戶來了第二批、第三批之后,如何維系且加強自己的風格呢?keso有一個不錯的觀點:豆瓣把產品當成運營來做,而新浪微博把運營當成產品來做。這話的意思就是,豆瓣通過推不同的產品,來捍衛(wèi)發(fā)揚自己的風格。豆瓣阿北所謂“豆瓣不運營”的背后,其實就是這個意思。但新浪微博并沒有推更多重量級的產品,而是通過運營(比如話題討論、重要用戶推薦、刪帖等)來強化自己的風格。從中可以看到,豆瓣是一種技術型思維,新浪則傾向于人力把控──雖然都是UGC社區(qū),但這兩家公司一大一小,決定了他們應該采用什么樣的路徑。
不過,必須再說一句,用產品來推動“運營”,其實并不太靠譜——雖然感覺上會省一些人工成本。事實上,豆瓣至今給大多數(shù)人的印象是它的“老三樣”(書、電影和音樂)以及小組,這都是很老的產品。豆瓣后來的產品,阿爾法城、部落、電臺,只有最后一個受到了廣泛的歡迎——這成本未免太高了。做一個小小的第三方開發(fā)平臺是一個不錯的主意,但還是得依靠點人力來選擇著重向用戶推薦哪些產品。
小結一下。我在很大程度傾向于一個社區(qū)的風格,是應該也必然把握在運營者手里的。UGC能夠產生內容,但很難產生風格。運營方對“輕重”的取舍,決定了哪些用戶會加入UGC,而哪些用戶不會。用戶主導只是在臺面上唱唱的,就像“公司是所有員工的”這句話。因為一個網絡社區(qū)失敗了,只是運營方的責任,與用戶無關。
文章編輯: 365webcall網頁客服系統(tǒng)(www.365webcall.com)
我的評論
登錄賬號: | 密碼: | 快速注冊 | 找回密碼 |